潍坊科技学院
关于开展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通知
各院系部: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我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同时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全山东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经研究决定举行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以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能力训练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态度,激发广大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二、竞赛原则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广泛参与和择优选拔,坚持注重教学基本功和实际应用能力,坚持评选程序严谨、规范。
三、竞赛学科和参赛对象
(一)竞赛学科。必须是本科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
(二)参赛对象。校内专任教师年龄在38岁以下(1979 年8 月31 日后出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的专职教师均可报名参加。
(三)名额分配。根据各院系部专任教师比例确定参加竞赛名额。(见附件1)
四、竞赛流程
(一)院系部初赛。各院系部进行本院系部内青年教师教学选拔赛,确定参加校级竞赛的选手,并于12月20日上午10点前将《xxxx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赛选手推荐表》(附件2)纸质版及教学目录和教学设计(20个)报送至教师发展中心224室。
(二)全校复赛。12 月22 至23日,在工商管理学院多媒体教室进行决赛。(具体比赛及流程见附件3)。
(三)表彰奖励。本次竞赛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为25%、50%、25%。竞赛结果由教师发展中心发文公布,对获奖选手和院系部进行表彰,颁发证书,获得一等奖的教师,将授予“教坛新秀”荣誉称号。另排名前三名的老师将代表学校到省里参加山东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五、组织领导
(一)成立校级教学竞赛组织委员会。
(二)成立教学竞赛评审委员会。遴选评委一要具备权威性。重点从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精品课程主持人或相关优势学科中遴选。二要坚持公正性。遴选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严谨规范,同行评价认可度较高。三要具有代表性。遴选过程中既要重点考虑多数参赛教师学科专业的构成,又要兼顾少数教师所涉及的学科专业。四要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具备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评审委员各学院系部各推荐一名,共15名。并于12月20日上午10点前将纸质版报送教师发展中心224室。(推荐表见附件4)
(三)成立教学竞赛监督委员会。负责全程监督赛场竞赛活动。
附件1:潍坊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名额分配表
附件2:潍坊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赛选手推荐表
附件3:潍坊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实施方案
附件4:潍坊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专家评委推荐表
潍坊科技学院教务处 潍坊科技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2016年12月2日 2016年12月2日
附件1:
潍坊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名额分配表
| 院系部
|
专任教师数
|
推荐名额
|
| 建筑工程学院
|
67
|
4
|
| 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
|
54
|
2
|
| 化工与环境学院
|
40
|
2
|
| 外语与旅游学院
|
67
|
4
|
| 教师教育学院
|
43
|
2
|
| 贾思勰农学院
|
46
|
2
|
| 艺术与传媒学院
|
30
|
2
|
| 工商管理学院
|
51
|
2
|
| 综合教育学院
|
30
|
2
|
| 机械工程学院
|
50
|
2
|
| 汽车工程学院
|
61
|
4
|
| 经济管理学院
|
70
|
4
|
| 士官学院
|
15
|
1
|
| 通识学院
|
42
|
2
|
| 五专部
|
61
|
5
|
| 总计
|
735
|
40
|
附件2:
潍坊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参赛选手推荐表
| 姓 名
|
|
性别
|
|
最高学历
|
|
贴
照
片
|
| 出生年月
|
|
职称
|
|
最高学位
|
|
| 毕业学校
|
|
参加工作时间
|
|
| 身份证号
|
|
| 从教学校
|
|
联系电话
|
|
| 参赛课程名称
\专业类\专业
|
|
组 别
|
|
| 近两年主讲
课程情况(限填4行)
|
|
| 所在系部
意见
|
盖 章
2016年 月 日
|
|
|
|
|
|
|
|
|
|
说明:1.参赛“课程名称/专业类/专业”应写详细,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类/哲学”、“高等数学/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纯电动汽车技术/汽车制造类/新能源汽车技术(接续对应的本科专业为:车辆工程)”;
2.组别填写“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应用”;
附件3:
潍坊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实施方案
一、竞赛内容及流程
以“上好一门课”为竞赛理念,本次竞赛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三者权重分别为15%、80%、5%。
竞赛流程为:
(一)选手在报名前必须完成参赛课程20个学时的教学设计和与之相对应20个教学节段(即每个教学节段20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容,以下同)的PPT;
(二)所有选手在开始比赛前一天抽签确定本人的参赛顺序;
(三)比赛当天,选手现场抽签确定本人参赛的具体教学节段;
(四)课堂教学竞赛结束后,选手进入指定房间,在1小时内完成教学反思(手写)。
二、竞赛内容及方法
(一)教学设计。
参赛教师需提交以下材料:
1.参赛课程教学大纲的复印件1份;
2.参赛课程20个学时教学设计的纸质汇编本1份,主要包括题目、教学目的、教学思想、教学分析(内容、重难点)、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安排等。选取的20个学时必须涵盖该课程2/3以上内容。
3.参赛课程20个学时相对应的20个课堂教学节段的PPT纸质汇编本1份;
4.参赛课程20个教学节段的目录(目录附件,案例见附件3-1)纸质版1份。
评委现场评分,具体评分标准见附件3-2。
(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为20分钟。评委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语言与教态、教学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考评。竞赛不安排学生听课,参赛选手面对评委和观众进行课堂教学。根据各自参赛课程需要,选手可携带教学模型、挂图、激光笔等。评委现场评分,具体评分标准见附件3-3。
(三)教学反思。参赛选手结束课堂教学环节后,结合本节段课堂教学实际,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方面着手,在给定的1小时内完成有关本次竞赛的教学反思书面材料(600字以上)。要求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做到有感而发。现场提交手写稿或打印稿。不允许携带书面或电子等任何形式的资料,具体评分标准见附件3-4。
(四)注意事项
1.选手参赛课程的课堂讲授学时不得少于2个学分(含2个学分);
2.所谓“教学节段”,特指课堂教学20分钟所需要的教学内容;
3.选手提交的教学大纲复印件、20个学时的教学设计及与学时对应的20个教学节段的PPT一律用A4纸打印,其中PPT每页幻灯片不超过六幅;
4.选手得分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计算平均分。
三、竞赛时间、地点及要求
(一)竞赛时间
2016年12月22、23日。
(二)竞赛地点
潍坊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多媒体教室
联系人:王新艳 电话:13780889600
潍坊科技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2016年12月2日
附件3-1
目 录
《传播学》教学大纲中基本教学内容共13章,此次教学设计的20个节段分别选自第1、3、5、6、7、9、10、11、12等九章。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
选自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
2.符号的定义、分类、基本功能············································ 2
选自第三章: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
3.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3
选自第三章:符号与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4.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4
选自第五章:传播类型/第一节:人内传播
5.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5
选自第五章:传播类型/第二节:人际传播
6.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6
选自第五章:传播类型/第三节:群体传播
7.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7
选自第五章:传播类型/第三节:群体传播
8.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8
选自第五章:传播类型/第四节:大众传播
9.传播的社会功能······························································ 9
选自第六章:传播的功能/第二节:传播的社会功能
10.把关人和把关理论························································ 10
选自第七章:传播者/第二节:媒介组织
11.报刊的四种理论··························································· 11
选自第七章:传播者/第三节:传播制度
12.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12
选自第九章:传播媒介/第二节:传播媒介理论
13.“电视人”、“容器人”和“他律性欲望主义”···························· 13
选自第九章:传播媒介/第三节: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
14.“使用与满足”理论························································· 14
选自第十章:受众/第三节:“使用与满足”
15.“传播流”研究······························································· 15
选自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6.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6
选自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7.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17
选自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8.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8
选自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9.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9
选自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20.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20
选自第十二章:传播学两大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附件3-2
潍坊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决赛教学设计评分表
选手编号:
| 项目
|
评测要求
|
分值
|
得分
|
| 教学 设计
方案 (15分)
|
符合教学大纲,内容充实,反映学科前沿
|
2
|
|
| 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
2
|
|
| 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
|
5
|
|
| 教学进程组织合理,方法手段运用恰当有效
|
4
|
|
| 文字表达准确、简洁,阐述清楚
|
2
|
|
| 评委
签名
|
|
合计得分
|
|
注:评委评分可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附件3-3
潍坊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决赛课堂教学评分表
选手编号:
| 项目
|
评测要求
|
分值
|
得分
|
| 课堂
教学
80分
|
教学
内容
32分
|
理论联系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
|
8
|
|
| 注重学术性,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渗透专业思想,为教学目标服务
|
10
|
| 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
|
3
|
| 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内容承前启后,循序渐进
|
11
|
| 教学
组织
32分
|
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方法运用灵活、恰当,教学设计方案体现完整
|
11
|
|
| 启发性强,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
11
|
| 教学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
3
|
|
| 熟练、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
4
|
|
| 板书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结构合理,板书与多媒体相配合,简洁、工整、美观、大小适当
|
3
|
|
| 语言
教态
11分
|
普通话讲课,语言清晰、流畅、准确、生动,语速节奏恰当
|
5
|
|
| 肢体语言运用合理、恰当,教态自然大方
|
4
|
| 教态仪表自然得体,精神饱满,亲和力强
|
2
|
|
| 教学
特色
5分
|
教学理念先进、风格突出、感染力强、教学效果好
|
5
|
|
| 评委签名
|
|
合计得分
|
|
注:评委评分可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附件3-4
潍坊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决赛教学反思评分表
选手编号:
| 项目
|
评测要求
|
分值
|
得分
|
| 教学
反思
5分
|
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方面着手,做到联系实际、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文理通顺,有感而发
|
5
|
|
| 评委签名
|
|
合计得分
|
|
|
|
|
|
|
|
|
注:评委评分可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说明:
本届比赛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其计算方式:
教学设计15分+课堂教学80分+教学反思5分=100分
附件4:
潍坊科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专家评委推荐表
| 姓 名
|
|
性 别
|
|
出生年月
|
|
贴
照
片
|
| 职称/职务
|
|
最后学历
|
|
最高学位
|
|
| 所在系部
|
|
专 业
|
|
| 研究方向
|
|
联系电话
|
|
| 外语水平
|
语种及级别
|
|
身体状况
|
|
主要荣誉
|
|
| 工作简历
(含学历)
|
|
| 发表教学著作、论文(限填5项)
|
|
| 所获荣誉和
奖励(限填3项)
|
|
| 所在部门
意见
|
盖 章
2016年 月 日
|